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知识

时间:2016/09/21

来源:平远县农业局

浏览次数:50

 

 

农作物病虫简报

7

平远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2016919

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知识

一、症状识别

1、典型症状: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大田可见病株明显比健株矮;叶色深绿、剑叶或上部叶片可见凹凸的皱折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2、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及正常株的1/3),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二、发生原因

该病毒主要由稻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

1、传毒媒介和传毒

1)传毒媒介:稻飞虱;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稻飞虱不经卵传毒。

2)传毒: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稻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获)毒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三、防治措施

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综合防控策略。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关键环节,实施科学防控。

1、清除杂草。用除草剂或人工清除的办法对秧田及大田边的杂草进行清除,减少飞虱的寄主和毒源。

2、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即播种后用薄膜或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到秧苗上传毒为害。

3、药液浸种或拌种。用45%咪酰胺EW浸种12小时,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WP 1520/公斤稻种)拌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减轻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传毒。

4、药剂防治。主要抓治虱防矮,抓好以下两个时期的防治工作,一是秧田期:秧苗稻叶开始展开至拔秧前3天,酌情喷施送嫁药。二是本田期:水稻移栽后1520天。药剂参考:亩用25%吡蚜酮WP 1624克或25%噻嗪酮WP50克或60%噻嗪酮异丙威WP

5、及时拔除病株。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并集中进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基本苗。对大田发病率2%20%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再补苗。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