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赈”出乡村新活力!平远热柘创新“村民自建”模式

时间:2025/10/17

来源:掌上梅州

浏览次数:180

10月的热柘,暑气依旧,但在平远县热柘镇热水村的一处热柘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建设工地上,却是一番比天气更火热的景象。搅拌机隆隆作响,村民们头戴草帽,有的在熟练地砌筑沟渠护坡,有的在配合小型机械进行土方作业,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脸上却洋溢着充实的笑容。这里正在实施的,并非传统的工程承包项目,而是热柘镇创新推行的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

作为全省首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创新实践地,热柘镇通过“村民自建”模式,让国家资金精准滴灌到群众手中,更激发出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村民变“工友” 共建家园干劲足

搅拌机隆隆作响,51岁的丘菊兰利落地将水泥运至沟渠旁。“一天工作8小时能挣120元,比单纯务农收入高多了!”她抹了把汗,笑容淳朴。在她身后,数十名头戴草帽的村民正配合小型机械进行土方作业。这些以往在外包工程中“靠边站”的村民,如今成了建设主力。

作为村民理事会班组长钟志平,既是组织者,也是劳动者。“我先报名,再动员大家!”他介绍,项目优先吸纳脱贫户、受灾户和零就业家庭,针对年长村民还设置清洁类轻体力岗位,据了解,热柘镇的以工代赈项目不再是简单“外包”,而是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项目理事会”负责具体管理和组织实施,村民直接参与施工,劳务报酬通过财政“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村民手中,确保了资金直接惠及当地群众。

“参加镇里培训后,我当上了技工,按月收入能有6000多元!”谢依平一边砌筑沟渠一边说。通过“岗前培训+以岗代训”,一批有建设经验的村民转型为技术工人,监理工程师驻场指导更保障了工程质量。

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的政策效应,热柘镇积极探索了“村民自建+专业技术”的建设模式,由村民代表参与项目建设及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将施工现场打造为实训基地,实施“岗前培训+以岗代训”双路径培养,让村民掌握砌筑、混凝土摊铺等技能,目前,已开展4批次岗前培训,2期水渠装模等实操培训,累计152人参训。

创新机制 破解“三难”

“过去小型项目常面临群众参与难、技能提升难、资金惠及难的困境。”热柘镇副书记郭婷婷向记者介绍道,今年以来,热柘镇精准把握国家以工代赈的政策窗口期,成功落地全省首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个,获得1600万元资金支持,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构建“县级统筹、镇级落实、村级实施、组级发动”四级体系,重点推进528亩连片农田整治提升和农村“管网、道路、水沟”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热柘镇两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吸纳务工群众198名,发放劳务报酬537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吸纳258名当地农村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64.56万元。

“项目的核心是‘村民自建’。”郭婷婷解释道,为此项目还创新设立了“三助”特殊岗位,专门吸纳了19名因照顾家人无法外出务工的困难群众。

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不仅拓宽了村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渠道,提升了他们的劳动技能,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热情。

眼下,在热柘镇的田间地头,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是村民鼓起来的钱袋子、脸上藏不住的笑容和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文/图 梅州日报记者:叶嘉瑶

编辑:杨舒琳

审核:张英昊

来源:掌上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