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义峰

时间:2019/09/16

来源:政数局

浏览次数:98597

程义峰原名埕瓮峰。原址在平远旧县治仁居的西南隅,即后名梯子岃的顶端。因本邑名贤程旼的后人,用谋略诱使元追兵错走路径,不但保护了峰下左右众多的百姓生命、财产;而且还因使文天祥避过了元兵锋芒,从间道走出绝境,出走今平远泗水、茅坪,退至海丰“方饭亭”才被捉,延长了他抗元义举约一年多而得名。

梯子岃峰顶视野开阔,俯仰四方都可一览无遗,而且地势独特:它高约300米,只有一上千级蛇形石级可登上峰顶。早上云遮雾罩,侧面两翼都是略矮的高山,前面又是重峦叠嶂,过了五六里才跨过“没被没袄不敢到”的畲脑。往后便一路平川抵达今东石、大柘。它北接今江西寻乌,右接福建边陲,是闽、粤、赣三省边界到县治人货来往的咽喉。再往南,再冷兵器时代,可作为赣南抵达粤东的潮、梅两州的首道屏障,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阻之地。而在它脚下周围,又有众多复杂山路,可使陌生人迷途难返。向右走,过今日的麻楼、八尺,可回绕到江西境;向左走,可以经福建边到今平远东部。

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在江西起兵勤王抗元,失败后退到仁居,已疲怠不堪。但元兵又穷追不舍。此时,在峰顶一望,只见江西方向烟尘滚滚、旌旗蔽日、杀声震天,眼看就要迫近仁居。而文天祥所部,只好仓促难移。当他们退至梯子岃下,猛一抬头,又隐约见峰顶上有一拨人守着,真是:后有追兵,前有险阻。正当文天祥进退维谷,彷徨无计时,却从山顶上跑下来两拨人,其首领求见文天祥,并和他耳语一阵后,文天祥点头认可并嘱人将一些兵服、兵器丢在左边山道内,便率众偃旗息鼓向右边山道悄然消失。后卫部队还清除了所走过的种种迹象;而另一拨人,则把各色衣服当作旗帜,并和原守峰顶的一拨人会合、呼叫着向左边山道分路狂奔。这时,恰好元兵也已追到,左右端详一阵后,其首领便循声率众向左边山道追去。

这事,让躲在树背的文天祥部后卫看得清清楚楚,但一时也摸不着头脑;一场生死之劫,顿时烟飞灰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一波人都是坝头分居在近处的程氏后裔组成的。他们本着祖上爱乡土、护百姓遗训,在得知文天祥退到广东境界时,便主动到山顶日夜守望,并在这紧急关头,下决心,定谋略,将追兵引走。后来,这拨子程氏裔孙,在山间绕来绕去与元兵捉迷藏。准备将元兵引还江西。待将到达今中行境内秤勾水时,终于被元兵追上,在和敌肉搏后,三十多人全部英勇牺牲。而附近百姓,因早已受了程氏后裔的安排,躲在另一处山谷避难,不但没被逢人便杀的元兵所伤,而且全部安然无恙。

事后,为感激程氏后裔保乡土、护百姓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地人把牺牲的程氏后裔遗体收集,分三处葬在县水源口(今八角亭左)地方,还取名为义冢,以示不忘义举、源有所属,并将山峰周围扩充,改名为程义峰,或程义封(封堵的意思)。至明代,传说时任县令的李允懋听了这壮烈事迹后,便亲手书写了“百粤高人”四字,叫人凿刻在梯子岃山顶上。

 

 

程旼—系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