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旧城仁居青云桥史话

时间:2019/07/24

来源:平远政数局

浏览次数:97163

11.jpg

图为平远仁居青云桥,桥右楼房为金库芹楼(平远博物馆提供)


平远古(驿)道纵横交错,桥梁较多,仅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就录有古桥60座。“平邑为三省冲涂,商旅辐辏。士民好义者往往留心利济,或编筏以渡,或砌石为梁,皆盛举也。”该志中明确标注是明代修建的11座。古城仁居的青云桥和驾虹桥很有名,历史文化价值较高。驾虹桥在201210月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青云桥旁有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芹庐,它作为抗战临时广东省会的见证而在20192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目前,青云桥仅在20035月公布为第二批平远县文物保护单位,因而有必要对青云桥的历史做一些考证。

古城文化象征之一“双桥虹驾”

青云桥与驾虹桥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民国七年(1918年),张公略曾赋诗赞负郭八景之“双桥虹驾”:

绕郭平堤一水分,双桥缥缈锁溪云;

长虹饮涧波涵影,玉带横江浪织纹。

攘往熙来知利涉,诗情画意入斜曛。

漫夸朱雀繁华地,直拟流风到泮芹。

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1952年止,390年间,仁居一直为平远县治所在地。古城仁居负郭八景是:“凤山积翠”、“麟石标霞”、“横岗古塔”、“曲涧清流”、“东湖石濑”、“北岭松涛”、“绝磴云梯”、“双桥虹驾”。“双桥虹驾”指的是青云桥和驾虹桥。“县东门外有石桥二:曰青云,曰驾虹。雨霁烟销,波光荡漾,绵亘若虹。”架虹桥在东门外,“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邑人袁晏建。”该桥长47.5米、宽6米、高7.5米,桥身用花岗石砌筑而成,桥墩呈笔尖状,两跨半圆拱。与驾虹桥上游200米遥相呼应的青云桥也在东门外,它的建筑规模与驾虹桥规模相当,始建时间要早,具有较大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价值。

 12.jpg

平远地理和文化符号之一

平远士宦文章常提到青云桥。

如林大春《凿石通河碑记》,“邑有流泉,起青云桥,百折而东,至于石窟,喷薄蜿蜒,会于大河,直抵韩江。”差干河,起于仁居,水流东北,汇石窟河转东南,是为韩江源头之一。“黄、廖二君俱各捐俸入为先倡,郑、郭二公又发帑锾而继之。乃于明年癸未春肇工。越一年而工告成,计凿巨石者三,开浚砂碛滩潭之属以十数,于是河流底平。”黄县令,即黄郁桂,福建漳浦人,贡生,“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任”。凿石通河竣工时间是“癸未”,即万历十一年(1583年)。

潮州府知府郭子章的《开新河碑记》,“河起东门青云桥,至石窟会镰子渡,入三河,凡二万五千一百余丈,经始于万历十一年春正月,蒇事于明年三月,凡四百余日。”经过开新河,石窟河航运可到仁居青云桥下。“平民争以轻舟试新河,往来如织,一切货贿俱从舟载;虔汀商贾络绎凑合。”今想象青云桥下往来之舟,着实好看。

     镇平县知县徐履古撰《重建永昌桥碑记》中也提到青云桥。“粤峤,古称海外天府。岭以南,则大庾为门户;岭以东,则平远壮疆圉。盖平阳,古梅州域,自明嘉靖始区程而建邑。邑据潮上游,山固冈峦森秀,水亦绵亘缭汩。然春秋辄怒涨澎湃,望洋胥叹。于是青云桥横诸东,永昌桥横诸西,双虹交映,非第为利涉,实形胜奠是矣。”青云桥与这个“双虹”,和与驾虹桥“双虹”不同。

 13.jpg

 图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平远县志》

青云桥始建时间应该上溯到明隆庆六年(1572年)

1993年版《平远县志》(第587页)记,青云桥“在仁居镇东门外,建于清康熙三年(1644年)”;2011年版《平远县志》(第809页)记,青云桥“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南北走向,跨仁居河,清康熙三年(1644)重修时,镶嵌青云桥碑于桥中间栏杆上。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卢兆鳌重修。民国17年(1928)被洪水冲垮,由县长林公顿募资重修。桥长41米,宽5.5米,高5米,占地226平方米,桥身用花岗石砌筑而成,桥墩呈笔状,四孔跨江,两边竖有石栏杆。”

2010年版《平远县地名志》记,青云桥建于“明崇祯末年”,还记“2001年县政府拨款加宽桥面和重修桥两边的石栏杆”。

以上所记青云桥修建时间与《凿石通河碑记》《开新河碑记》所记时间显然不符。查其出处大体在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青云桥条,“青云桥,在东门外。崇正(祯)末建,康熙三年知县刘骏名甃石重建,跨长江二十丈,高一丈有奇。嘉庆二十四年重修。”但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还收录了知州陈一敬所撰《新造青云桥记》,说明青云桥始建时间一定不是“崇祯末”,现节录如下:

“隆庆辛未冬,滕侯来尹。方泱期弊革利兴, 美复具举,士民咸爱戴之。侯又以邑之东门为通衢,郭外溪水,每雨辄溢。岁编渡夫,济以小艇,非长便。侯捐俸构石桥,督葺不惮劳瘁。壬申冬经始,癸酉春竣事,命名青云,以桥跨黉宫之左,以寓也。”

“今,督学按潮,平邑增入学额,济济彬彬。谁之赐也?诸士体侯建桥命名之意,争相磨励,以圣贤之学措诸天下,则侯之惠又宁止于一邑一时已哉?余嘉侯惠政,与山水俱长。桥成,遂书于记。”

“滕侯,讳表章,号明台。广西全州,辛酉乡进士。”

滕表章在隆庆四年任平远知县。“壬申冬经始,癸酉春竣事,命名青云,以桥跨黉宫之左,以寓也。” “壬申冬”指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万历元年)冬开始建,“癸酉春”,指万历二年(1573年)竣工。“黉 (hóng)宫”,学宫。命名“青云”,确是为鼓励读书人积极向上,平步青云之意。据志,滕表章还修建关帝庙,“关帝庙,在东门青云桥外。”万历四年,刘孕祚任平远知县。他在任时重修过青云桥,“刘侯讳孕祚,字永锡,粤西进士,令平远才二年余,增置先师庙祭器,及创建崇文社学,重修青云桥。”14.jpg

    那么,清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为什么要记青云桥是“崇正(祯)末建”呢?或误记?笔者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远县志》“青云桥”条,是“崇祯末拆建新桥,康熙三年知县刘骏名甃石重建。”少记了一个“拆”字,误会近200年。

15.jpg

    图为康熙二十二年《平远县志》

   

    《新造青云桥记》引用程伯子言“县之政可达于天下,一邑天下之式也”。“式”,模范,这是《新造青云桥记》的中心思想,为青云之士所铭记。

    平远古来“士民好义者往往留心利济”。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广济桥)也似青云桥多次拆建重修,而其历史则追溯到南宋。湘子桥最大规模重修的一次是在明宣德十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修,时平远姚仲礼“出重资佐之”,并被海阳(今潮安)县令李衡聘为“董工”,“勒名宁波寺中”。近晓得平远河头河清大桥是由实业家苏会献出资40万兴建的,着实点赞。


                                                          转自平远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