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6
来源:平远县志浏览次数:153141
黄梅兴(1896 —1937),字敬中,东石镇坳上村人,生于贫苦农家。他天资聪慧,性格内向,由于家贫,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后,考入平远县立中学。两年后辍学,被族人推 荐到本村富有小学校任教。民国10年(1921),他辞去教职,赴广州开始了戎马生涯。民国13年(1924) 5月,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在校时,受革命思想影响,目睹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就已下定救国救民不惜血染沙场的决心。
民国14年(1925)第一次东征,他奉派充学生教导团见习官。是年3月13日棉湖 之役,以卓著战功,擢升为连长。同年秋第二次东征,无役不与。旋调升第十四师第四 十团第三营营长。复于兴宁甲水之役,建立殊勋,消灭敌军。东征结束,驻防梅县,与同乡赖伴梅女士结婚。民国15年夏,回师广州。是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梅兴率营随同出发。师次江西乐化车站,与敌孙传芳部劲旅孟昭月部作战,奋勇逾常,身负枪伤,入后方医院治疗。民国16年春,任学兵大队长。同年冬,调任第四军暂编第二师 副官长,兼汕头达豪盐场知事。民国17年春,任江苏属缉私内河游巡队长,旋调充第四 军教导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甫抵山东省境,又奉令调任总司令部征募处第二区主任,驻苏皖边境征募,于10月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七期学生中队长。民国19年 春,升陆军第四十五师二六六团团长,驻防江苏一带。9月,国民政府警卫团扩充成旅,调兼第六团团长。民国20年1月,调升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副旅长,兼五二八团团长。民国21年,上海“一 • 二八”之役,他率部与日军作战,勇猛异常,屡挫敌锋,敌人称他为“黄老虎”。待战事结束,以功擢升为二六四旅旅长,驻防鄂西。民国22年11 月,奉令率队入闽,后转赣“围剿”苏区。民国24年,由赣移驻皖南石埭整训。4月又 奉令入川,驻川东万县一带。民国25年,调回南京训练。
民国26年(1937) “七七”抗战爆发。梅兴奉令率旅移驻淞沪。8月13日,日军在淞沪启衅,从虹口用大炮向我军发起进攻,一批批陆战队从天通庵、横浜桥跨越淞沪铁路冲到宝山路口,即被二六四旅所部奋力将敌击退,并连续破敌十余个碉堡。敌军用战车开路,强行穿过八字桥,企图从侧面向旅部驻地持志大学包抄。梅兴即从大场附近调兵力反击,夺回了爱国女校、粤东中学。
翌晨,敌以密集炮火再次向我阵地轰击;下午炮弹屡次击中持志大学。他毫无怯意, 认定只有身先士卒,才能激发士兵斗志,始终坚守阵地。下午6时,他带领部下邓光,王增继等30多人进攻敌军一个据点,在八字桥阵地被炮弹击中殉难,成为淞沪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个将领。
黄梅兴身材魁梧,学识渊博,文武双全,为人和蔼可亲,同学、同仁经常到他家里聚会,节假日更是宾客满座。他和徐向前、陈赓是同窗,和杜聿明、黄维、宋希濂、孙元良等交游甚密。
黄梅兴牺牲后,上海各界深表哀悼。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国嫔仪馆设灵堂悼念;蒋介石慰勉其遗孀,并派人安顿其家人生活。将军的遗体由夫人赖伴梅、子黄崇武护送至南京雨花台安葬。夫人亲写挽联:“马革裹尸还,是男儿得意收场;可怜母殁半年,瞑目尚多身后事。鹃声啼血尽,痛夫子招魂不返;最苦孤生匝月,伤心犹剩未亡人”。国民政府追赠黄梅兴为陆军中将。民国27年(1938) 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举行悼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会上发表演说,髙度评价黄梅兴、姚子青等抗日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 的模范.1985年,中央军委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元帅发表《谈发扬黄埔精神》讲话时,高度评价黄梅兴等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将军的故乡平远县,以各种形式纪念黄梅兴、姚子青这两位抗 日英雄。民国28年(1939),梅兴的名字入祀县城忠烈祠民国31年(1942)在东石乡开办县立梅兴农校。抗战胜利后,在大柘河陂水兴办“梅青农校”。1957年平远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新建烈士陵园,将军的名字勒刻在纪念碑上。国家民政部追认黄悔兴为革命烈士。1985年6月,平远县人民政府把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 为学校题词:“梅花自有冲寒骨,青史长留英烈名八1986年9月,梅青中学新建一座三层教学大楼落成剪彩之日,旅居香港台湾的同胞及省内外工作的干部、专家、学者300多人参加庆典活动、缅怀前辈献身精神,共商增进家乡建设。
姚子青(1909—1937),谱名若振,号中桂,大柘镇墩背村人。世以农为业,家境清贫。幼年就读于本乡景清小学及平远中学,学习刻苦,生活俭朴。民国15年(1926)考 入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副,参与北伐诸战役,屡立战功。至民国26年已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 民国26年8月13日,日军在淞沪挑衅,第九十八师奉命由汉口东下,参与抗战。抵沪后,子青奉命率全营驻守江苏宝山。当时日军已在宝山县属之小川沙登陆。
宝山县城,位于吴淞江口,东南北三面临海,地形突出,城池暴露。西门外大街为商业区,有公路通上海。城墙为土砖砌成,矮可攀登,且易崩塌。护城河浅窄,沿城无工事设备,防守困难。子青率全营于8月26日到达后,宝山县政府,即移驻于县西北隅,距县城6公里之月浦镇办公。居民则先后迁避,十室九空。日军自8月28日起,不分昼夜,由飞机、战舰,轮流轰击,致全城成一片瓦砾。9月3日,敌复会合小川沙登陆之众, 藉飞机、战车掩护,向西门外大街及西南城垣攻击,企图截断我军与后方之联络。姚营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全部歼灭来犯之敌。
日军自遭此次惨败后,又于9月5日拂晓,以大量之飞机、战舰、战车,掩护其步兵,在城东南北三面,强行登陆,企图压迫守军向西撤退。当此危急之际,全营官兵,均抱与城共存亡之决心,誓以死守。孤军与众敌血战两昼夜,城外阵地尽陷,城被包围。至 9月7日,所有守军及子青皆阵亡,宝山城陷。
宝山保卫战,震动中外。当时南京《中央日报》发表题为《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 文中,赞颂姚子青为“民族人格之表现”。上海宝山县曾改名为“子青县”,汉口市姚子 青生前居住过的生成里7号改名为"姚子青路”,南京市铸-尊姚子青铜像。国民政府追 赠他为陆军少将。国民党中央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上海、南京各报纷纷发表文章,悼念姚子青为国捐 躯的功绩。民间流传《姚子青大鼓词》、《姚将军歌》等说唱;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蔡 楚生根据姚营事迹,拍摄了《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各地放映,观众无不义愤填膺,凄然泪下。姚营六百壮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日战争史上光荣的一页。